当前位置:致远文秘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12篇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12篇

时间:2023-11-11 17:2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12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12篇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1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

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结果对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四、群落的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3、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2

第1-3章复习要点

1. 细胞内的主要生命物质是蛋白质和核酸

2. 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生物体最好的储能物质脂肪

3. 酶的特点是专一性、高效性激素作用的特点是特异性、高效性

4. 碘是人体合成什么的原料甲状腺激素钙是人体什么的主要成分骨骼铁是人体合成什么的重要成分血红蛋白镁是植物合成什么的重要成分叶绿素磷是组成细胞什么结构的重要成分细胞膜

5. 鉴定下列有机物的试剂及现象:淀粉、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

淀粉:碘液;变蓝

还原性糖:班氏试剂、加热;红黄色

脂肪:苏丹Ⅲ染液;橘红色

蛋白质:双缩尿试剂(5%的NaOH2~3mL, 1%的CuSO42~3滴);紫色

6.植物的多糖、动物的多糖各有什么作用动物合成糖原储存能量,植物形成淀粉用于储存能量、形成纤维素形成细胞壁

7.动物饥饿或冬眠时,有机物的消耗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8.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多糖(外有内无)、胆固醇其中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9.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那几种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主动运输主要方式是哪一种主动运输

10. 原生质层的组成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

11. 三羧酸循环、H与O结合生成水依次在线粒体的哪里进行线粒体基质/内膜

12. 生物学发展进入细胞水平的标志显微镜的发明进入分子水平的标志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3.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14. 氨基酸的通式、肽键的结构

15.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结构:半流动性功能:选择透过性

16.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哪几种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17. 线粒体功能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核糖体功能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中心体功能有丝分裂有关内质网功能蛋白质加工、运输,脂类代谢高尔基体功能蛋白质的储存、加工和转运

18.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差异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19. 病毒的种类DNA/RNA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20. 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第4章复习要点

1. 酶的定义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大分子

2. ATP的中文名称、结构简式腺苷三磷酸A-P~P~P

3. 叶绿体层析在滤纸条上的名称和颜色分布自上而下:胡萝卜素(橙黄色,蓝紫光)叶黄素(黄色,蓝紫光)叶绿素a(蓝绿色,红橙光、蓝紫光)叶绿素b(黄绿色,红橙光、蓝紫光)

4.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能量变化光:光能-活跃化学能暗: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5.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6CO2+12H2OC6H12O6+6H2O+6O2

6.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温度、光照、CO2浓度

7. 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8. 无氧呼吸的2个反应式C6H12O6C2H5OH+CO2+能量、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9. 呼吸作用的意义氧化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0. 糖代谢的途径多糖分为肝糖原与肌糖原,肝糖原能合成葡萄糖

第5章复习要点

1. 眼球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 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突触递质的释放为单向的

4. 脊髓的功能反射,传导脑的高级功能条件反射

5. 激素调节的特点高效性、特异性

6. 列举垂体分泌的各种激素生长素,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

7. 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分别是机体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吞噬作用,特异性免疫

8. 顶端优势的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顶芽优先生长

9. 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吲哚乙酸

10.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用途培育无籽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

11. 自主神经也叫什么,作用是什么植物性神经;调节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

12. 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反射在时间上的结合,即强化

13. 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形式生物电

14. 听觉和平衡的感受器耳蜗;前庭器

15. 甲状腺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16. 激素调节的基本方式负反馈

17. 人工免疫的主要方式是接种疫苗

18. 生长素的作用

19. 胚芽鞘向光性生长的原因

20. 听觉形成的过程

第6章复习要点

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复制合成释放

2. 什么是基因携带遗传信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3. DNA复制的方式和特点半保留复制,边复制边解旋

4.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场所细胞核,细胞核,核糖体

5. 基因工程的三种必要工具

(1)基因的剪刀限制酶

(2)基因的化学浆糊DNA连接酶

(3)基因的运输工具质粒

6. 基因工程的三大分支动物、植物、微生物基因工程

7.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8. 获取目的基因的2种方式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从生物体细胞中分离

9. 转基因生物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主要集中在那两方面

10.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第7章复习要点

1. 常见的无性繁殖方式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分裂生殖,营养繁殖

2. 有丝分裂前期的特点、有丝分裂后期的特点

3.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前期形成纺锤丝方式不同,植物两极直接发出,动物由中心体发出;末期形成子细胞方式不同,植物赤道面位置形成细胞板,在转变成细胞壁,把细胞一分为二,动物赤道面位置细胞膜内陷,缢缩成两个子细胞

4. 细胞分裂后的三种状态(各举一例)不增殖细胞(神经细胞)、暂不增殖细胞(肝、肾细胞)、增殖细胞(动物骨髓细胞)

5.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特点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特点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6.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异精子:细胞质均等分裂,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四个精细胞;卵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 精子形成过程有变形

7. 细胞分化的特点稳定、不可逆

8. 植物组织培养需要控制的条件无菌,温度,pH值,光照

9. 图解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10.图解克隆绵羊多利的培育过程

第8章复习要点

1. 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的类型结构、数目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 物理和化学致变因素各举三例

3. 什么是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

4. 变异主要有哪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5。图解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

6. 单倍体育种有什么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简述单倍体育种的过程

7. 遗传病预防的措施有哪些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婚前体检,适龄生育。

8. 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的原理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

第9-10章复习要点

1.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古生物化石。

2. 生物进化的趋势和一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3. 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4. 现代进化学说的基本论点

5. 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变异、选择、隔离

6. 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三个层次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7.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8.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三大类就地、迁地、离体保护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3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38.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9.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0.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4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4.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47.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9.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50.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1.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54.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55.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56.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57.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58.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5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60.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61.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2.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63.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64.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

65.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66.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成熟的个体。

第六章遗传和变异

67.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8.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69.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70.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7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72.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74.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75.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76.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

77.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78.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79.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0.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8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2.在育种工作中,人们用杂交的方法,有目的地使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便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

83.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84.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85.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86.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七章生物的进化

87.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88.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89.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90.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9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92.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群落。种群的各种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93.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但是,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

9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

95.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96.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了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97.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98.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99.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的稳态。

100.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

101.从物质方面来看,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生物圈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极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生物圈可以说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102.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103.大气中二氧化硫主要有三个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04.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特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105.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一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二是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三是环境污染,四是由于外来特种的入侵或引种到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往往使这些地区原有特种的生丰受到威胁。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4

一、生长素

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竖立生长;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

实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3)科戈的实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3个实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定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直立生长

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

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杂草的生长)

二、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主要作用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联系: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5

1.停止光照,c3的变化及其原因?上升、co2固定进行,c3还原受阻

2.停止供应co2,c5的变化及其原因?上升,c3还原进行,co2固定受阻

3.突触传递的特点及原因?单向传递、突触递质的释放为单向的

4。在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中,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各自分泌什么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

5.细胞膜的功能由哪三点?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信息传递

6.婚姻法规定不能结婚的近亲指什么?直系血亲及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7.为什么酶促反应的水浴温度为37度?酶的活性最适应

8.生命调节的特点是什么?神经与激素共同调节

四种单体的中文名称?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酸

10.画出dna一个单体结构简图,并标上各部位名称

11.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遗传变异

12.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存斗争

13.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

14.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多样性和适应性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6

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

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留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6、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

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对水资源的压力

(3)对能源的压力(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5)环境污染加剧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课本P126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央。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7

1、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的图解参见课本。

2、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三类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转化的数量不同,如糖类可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二是转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如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脂类不能转变为氨基酸。

3、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80-100mg/dL范围内;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会产生糖尿;血糖降低(50-60mg/dL),出现低血糖症状,低于45mg/dL,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多食少动使摄入的物质(如糖类)过多会导致肥胖。

4、消化:淀粉经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

5、吸收及运输: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主动运输),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以甘油和脂肪酸和形式被吸收,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中。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6、糖类没有N元素要转变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必须获得N元素,就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蛋白质要转化成糖类、脂类就要去掉N元素,通过脱氨基作用。

7、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胃液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胰液含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胃蛋白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肠液含肠淀粉酶、肠麦芽糖、肠脂肪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

8、胃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大肠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小肠吸收:以上所有加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胃和大肠都能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小肠上皮细胞突起形成小肠绒毛,小肠绒毛朝向肠腔一侧的细胞膜有许多小突起称微绒毛微绒毛扩大了吸收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8

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

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留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6、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

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对水资源的压力

(3)对能源的压力(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5)环境污染加剧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课本P126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央。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9

第1-3章复习要点

1. 细胞内的主要生命物质是蛋白质和核酸

2. 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生物体最好的储能物质脂肪

3. 酶的特点是专一性、高效性激素作用的特点是特异性、高效性

4. 碘是人体合成什么的原料甲状腺激素钙是人体什么的主要成分骨骼铁是人体合成什么的重要成分血红蛋白镁是植物合成什么的重要成分叶绿素磷是组成细胞什么结构的重要成分细胞膜

5. 鉴定下列有机物的试剂及现象:淀粉、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

淀粉:碘液;变蓝

还原性糖:班氏试剂、加热;红黄色

脂肪:苏丹Ⅲ染液;橘红色

蛋白质:双缩尿试剂(5%的NaOH2~3mL, 1%的CuSO42~3滴);紫色

6.植物的多糖、动物的多糖各有什么作用动物合成糖原储存能量,植物形成淀粉用于储存能量、形成纤维素形成细胞壁

7.动物饥饿或冬眠时,有机物的消耗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8.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多糖(外有内无)、胆固醇其中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9.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那几种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主动运输主要方式是哪一种主动运输

10. 原生质层的组成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

11. 三羧酸循环、H与O结合生成水依次在线粒体的哪里进行线粒体基质/内膜

12. 生物学发展进入细胞水平的标志显微镜的发明进入分子水平的标志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3.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14. 氨基酸的通式、肽键的结构

15.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结构:半流动性功能:选择透过性

16.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哪几种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17. 线粒体功能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核糖体功能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中心体功能有丝分裂有关内质网功能蛋白质加工、运输,脂类代谢高尔基体功能蛋白质的储存、加工和转运

18.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差异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19. 病毒的种类DNA/RNA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20. 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第4章复习要点

1. 酶的定义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大分子

2. ATP的中文名称、结构简式腺苷三磷酸A-P~P~P

3. 叶绿体层析在滤纸条上的名称和颜色分布自上而下:胡萝卜素(橙黄色,蓝紫光)叶黄素(黄色,蓝紫光)叶绿素a(蓝绿色,红橙光、蓝紫光)叶绿素b(黄绿色,红橙光、蓝紫光)

4.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能量变化光:光能-活跃化学能暗: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5.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6CO2+12H2OC6H12O6+6H2O+6O2

6.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温度、光照、CO2浓度

7. 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8. 无氧呼吸的2个反应式C6H12O6C2H5OH+CO2+能量、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9. 呼吸作用的意义氧化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0. 糖代谢的途径多糖分为肝糖原与肌糖原,肝糖原能合成葡萄糖

第5章复习要点

1. 眼球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 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突触递质的释放为单向的

4. 脊髓的功能反射,传导脑的高级功能条件反射

5. 激素调节的特点高效性、特异性

6. 列举垂体分泌的各种激素生长素,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

7. 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分别是机体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吞噬作用,特异性免疫

8. 顶端优势的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顶芽优先生长

9. 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吲哚乙酸

10.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用途培育无籽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

11. 自主神经也叫什么,作用是什么植物性神经;调节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

12. 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反射在时间上的结合,即强化

13. 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形式生物电

14. 听觉和平衡的感受器耳蜗;前庭器

15. 甲状腺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16. 激素调节的基本方式负反馈

17. 人工免疫的主要方式是接种疫苗

18. 生长素的作用

19. 胚芽鞘向光性生长的原因

20. 听觉形成的过程

第6章复习要点

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复制合成释放

2. 什么是基因携带遗传信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3. DNA复制的方式和特点半保留复制,边复制边解旋

4.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场所细胞核,细胞核,核糖体

5. 基因工程的三种必要工具

(1)基因的剪刀限制酶

(2)基因的化学浆糊DNA连接酶

(3)基因的运输工具质粒

6. 基因工程的三大分支动物、植物、微生物基因工程

7.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8. 获取目的基因的2种方式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从生物体细胞中分离

9. 转基因生物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主要集中在那两方面

10.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第7章复习要点

1. 常见的无性繁殖方式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分裂生殖,营养繁殖

2. 有丝分裂前期的特点、有丝分裂后期的特点

3.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前期形成纺锤丝方式不同,植物两极直接发出,动物由中心体发出;末期形成子细胞方式不同,植物赤道面位置形成细胞板,在转变成细胞壁,把细胞一分为二,动物赤道面位置细胞膜内陷,缢缩成两个子细胞

4. 细胞分裂后的三种状态(各举一例)不增殖细胞(神经细胞)、暂不增殖细胞(肝、肾细胞)、增殖细胞(动物骨髓细胞)

5.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特点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特点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6.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异精子:细胞质均等分裂,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四个精细胞;卵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 精子形成过程有变形

7. 细胞分化的特点稳定、不可逆

8. 植物组织培养需要控制的条件无菌,温度,pH值,光照

9. 图解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10.图解克隆绵羊多利的培育过程

第8章复习要点

1. 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的类型结构、数目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 物理和化学致变因素各举三例

3. 什么是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

4. 变异主要有哪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5。图解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

6. 单倍体育种有什么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简述单倍体育种的过程

7. 遗传病预防的措施有哪些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婚前体检,适龄生育。

8. 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的原理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

第9-10章复习要点

1.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古生物化石。

2. 生物进化的趋势和一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3. 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4. 现代进化学说的基本论点

5. 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变异、选择、隔离

6. 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三个层次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7.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8.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三大类就地、迁地、离体保护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10

一、生长素

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竖立生长;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

实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3)科戈的实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3个实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定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直立生长

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

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杂草的生长)

二、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主要作用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联系: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11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

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结果对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四、群落的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3、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篇12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

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推荐访问:知识点 会考 高中生物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便于背诵)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大全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怎么写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电子版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大全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2021 高中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2020 高中生物会考必考知识点速记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考点 高中生物会考资料超好超全必过版

版权所有:致远文秘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致远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致远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4002712号-1